未來的藝術創作是充滿未知性的,令人期待的。同時藝術的發展又是被科技的發展裹挾著前進的。當科技了成為藝術的表達式,創作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前不久的清華美院60周年慶上,就上演了一場這樣的新媒體藝術秀。
黑色的夜空中,白色的燈光射向四周,一片光華璀璨中的嗡嗡聲彰顯著另一位主角的存在。在光線交匯的中心分別懸浮著5架無人機,通過鏡面云臺的折射與無人機的運動使普通的光線照射出無與倫比的魅力。燈光追隨著無人機,視野中每個角度都能是不同的視覺享受。
這部新媒體藝術秀的導演王之綱作為清華美院副教授與魚果文化科技的創始人,文理兼備的學術背景與豐富的創作經驗讓他醉心于創新多媒體演藝領域的研究,不斷的思考并追求著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對于這部作品,他充滿了熱情,也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對未來藝術創作之路的想法。
對于這部名叫《Reflection》新媒體藝術秀,王之綱用“有趣”來評價它。多種技術和藝術形態的組合讓聲音與空間藝術相融合。跟隨著同名背景音樂而來的微妙的層次變化與豐富的流動更是充滿了啟發。
無人機作為藝術表演的輔助介質已經很常見,但在這樣的秀中作為藝術表達的主角還是頭一回。王之綱認為,作為機器人的一種形態,無人機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科技的進步。時代是不斷變化的,科技的進步也一直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藝術的狀態,而這樣的元素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在很多藝術形態的創作當中,也代表著新的科技在藝術的空間里能創造的更多的可能性。
在將前沿科技與藝術結合這方面,王之綱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將新技術運用在藝術創作中當然沒有那么容易。新媒體藝術秀《Reflection》的燈光跟蹤無人機部分融合了紅外追蹤系統、超寬帶室內定位系統、無人機飛控系統、無線數據收發以及對傳統燈控臺的深度開發等諸多高新科技元素,通過清華大學新媒體演藝創新研究所與魚果文化科技共同研究編寫的一系列算法,從創意到無數次嘗試,才最終得以實現。王之綱曾說:事情進展的太順利,可能也表現不出創造力。這之中歷經的種種失敗與磨合對王之綱來說確實讓他興奮的事,新的藝術形態就是在這樣與技術不斷的融合的艱難過程當中創造出來的。創作的過程代表著思考的過程,代表著以怎樣的視角切入到表現當中,這大概就是這個團隊一直探索并追求的。
《Reflection》這部作品讓導演王之綱產生了更深刻的思考。無人機飛行的位置、軌跡和云臺鏡面的反射角度是通過程序和人來控制的,它們會受到大自然的影響,比如空氣、溫度、氣流,得到的效果并不會完全按照控制進行,這些都體現著機器與人的關系。這是否也是一種靈動的生命形態?人一直在藝術和世界中占據決定性的部分,未來的世界中,人與人工智能、與機器的關系是否還會這樣繼續?王之綱覺得無人機在空中努力地和燈光配合的狀態很像是一種嬰兒的學習狀態,單純的想要達到創作者的期望,這是很讓人感動的瞬間。他在采訪中表示,“或許我們該讓思考走在前面,思考什么是藝術,人在未來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融入到世界當中,其次才是技術的呈現和相互之間的融合。”
《Reflection》這個作品并不是第一部。他曾根據同一音樂創作過其他不同作品,并且《Reflection》還會不斷地改變,不斷的演進,不斷探索出新的可能性。一些偶然甚至錯誤所帶來的效果也可以令人振奮。這其實是新的藝術創作方法的探索,保留下好的但與這個作品不是特別一致的點,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這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王之綱導演與參與創作的團隊把對技術的認識、對科技發展的思考融入到作品當中,讓它不僅是一個酷炫的燈光表演,而是讓觀眾也能體會到創作理念,技術跟設計之間融合互動之后所帶來的創造性和感動。他們對科技本身的可能性抱以一種非常尊重的態度對待,不斷探索著人、科技、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將作品立足于此。我們也期待他的更多作品,在藝術與科技的碰撞中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