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7年建設終落成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將于9月1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博物館的重點在收藏、研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藝術,同時也關注、接納和傳播當代的優秀藝術作品。除了大師作品值得期待,9月10日晚8點則舉行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儀式“博物館之夜”,在感受文化藝術氛圍的同時,也可以觸摸科技藝術的脈動。博物館之夜的3D建筑投影秀部分由魚果創意、制作。這是魚果繼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建筑投影之后給清華大學的第二份獻禮。
作為建筑投影載體的博物館正面墻寬約155m,高約25m。墻體并非完整平面,有15個方形橫柱將墻體分隔開,墻面條件對魚果動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精確地測量與定位使投影達到好的效果,將風格獨特的投影與墻面融合,從視覺上改變樓體的物理性質。這場華麗的樓體投影總時長12分鐘,分為三個部分,圍繞三個主題展開。
館藏展示
建筑投影中完全的展示了開館展覽的各個部分。一列列逐漸點亮的竹簡拉開投影秀的序幕,輔以厚重的音樂,猶如鋪開了歷史的長卷,不同年代不同手法卻同樣充滿藝術之美的館藏浮于星空之中;梁思成先生關于趙州橋與五臺山佛光寺的手稿上的線條亮起來,在畫面中被逐漸復原。
在這部分的最后,魚果將達·芬奇這位在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都擁有非同尋常造詣的大師的手稿、畫作與最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結合,呈現在博物館的墻體上,公式、圖表和設計圖化作了動態線條,重現著那段時代的成就。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魚果將科學內容輔以藝術手法運用科技手段進行了全新的表達。隨著音樂逐漸由渾厚轉變得具有電子感,科學與藝術的碰撞,粒子的分散與重組,旋轉前進的基因鏈。
散亂又整齊的化學分子式,隨著水的加入產生的化學反應都在投影中前進,光影營造出的光柱上閃過元素周期表,科學的神秘又因為跳躍的顏色和閃動的光而多了幾分躍動性。
空間、光影與音樂結合的視覺沖擊
第三部分魚果把樓體的空間結構更多的與影像、音樂結合起來,創造更有沖擊力的視覺體驗。滾動的齒輪和表盤包圍著跑動的馬的身影,像一輛列車載著歷史人類的腳步前行。
黑白的線條包裹住旋轉的立方體,立方體對應著不同位置的橫柱,不停地變換色彩和運動方式,與背景的光影營造的矛盾空間一起打造充滿科技感的視覺效果。流動的數字和穿梭在立方體之間的光束打造出流動感,撞色變換也添加了更多沖擊力。
這場“博物館之夜”中,魚果用一場建筑投影解構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不僅向觀眾展示了難得一見的珍貴館藏,還通過光影傳達著建筑無法展示的藝術魅力,這種科技與藝術碰撞而出的火花,正是我們想要追求的。
主辦方: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創意制作:魚果文化科技
視覺導演:清華大學副教授、 新媒體演藝創新研究所所長王之綱
音樂統籌: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朱詩家